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鸬鹚捕鱼这项流传了数千年的传统技艺,开始在现代渔业管理的浪潮中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和考量呢?鸬鹚捕鱼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以至于如今不得不面临禁止的命运?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背后的深层原因。

天生捕鱼小能手——鸬鹚

鸬鹚,是一种属于鸬鹚科的大型水鸟,在我国各地有着不少别称,比如黑鱼郎、水老鸦、鱼鹰等等。长得有点像鸭子,但体型比鸭子要大,它们的喙非常尖锐,并且前端有倒钩,这使得它们能够牢牢地咬住鱼。鸬鹚的羽毛是全黑的,还带点紫绿色的光泽。鸬鹚特别擅长潜水捕鱼,它们的身体流线型,下身比较扁平,这样在水里游起来就特别快。

虽然鸬鹚在一些地方被称为鱼鹰,但鸬鹚和鱼鹰完全是两种不同品种的鸟。鸬鹚和鱼鹰在捕鱼这方面也大不相同,很好区分。

鸬鹚首先会在水面上寻找猎物,它们锐利的眼睛可以轻易地发现水中的鱼儿。一旦发现目标,鸬鹚就会迅速地潜入水中。它们脚趾之间有蹼,流线型的身体使它们游泳速度甚至比鱼还快,在追上水里的鱼后,它们会将鱼吞进嗉囊,捕获鱼后,鸬鹚会浮出水面。由于它们的羽毛一旦湿水就很重,它们会停在水面上或飞回渔船上。

鱼鹰属于隼形目鱼鹰科,体型较大,双翅展开后宽度可以达到1.5到1.8米,它们的头部和尾部的羽毛是白色的,而背部和翅膀则是深棕色,这种对比鲜明的颜色组合使它们在天空中非常醒目。

鱼鹰有一个强大且尖锐的喙,通常呈黄色或橙色,带有锋利的弯钩,非常适合捕捉和撕扯猎物。鱼鹰是卓越的飞行者,它们可以长时间在空中盘旋,寻找猎物,然后以惊人的速度俯冲入水,然后用它们强壮的爪子牢牢抓住滑溜的鱼类。鱼鹰的翅膀和尾巴比较长,加上锐利的喙,整体外形特征使得它们更适合在天上飞翔和俯冲捕鱼。

总的来说,鸬鹚和鱼鹰虽然都是猛禽,都会捕鱼,但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特色和技巧。鸬鹚是潜水高手,鱼鹰是飞翔能手,两者各有千秋。

如何训练鸬鹚捕鱼的

据说,在很久以前,良渚文化时期的陶器上就有鸬鹚的图案和符号。这表明,鸬鹚和人类一起工作已经有好几千年的历史。鸬鹚的驯化和利用,可以说是我们华夏民族智慧的体现。

驯养鸬鹚捕鱼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耐心和时间。就像培养一个小孩子一样,得从小开始,慢慢教导。在鸬鹚出生后两个月,渔民就开始让它们下水,到了100天左右,小鸬鹚就得开始跟着成年的鸬鹚学习捕鱼技巧了,这就像是小学生跟着老师学习一样。一般学习5个月后,小鸬鹚就学成出师,可以独当一面正式下水捕鱼。

为了防止鸬鹚把捕到的鱼吃掉,渔民会在它们脖子上套一个特制的铜环,这样鸬鹚就不能把鱼咽下去了,它们只能将捕获的鱼积累在嗉囊里,然后游回到渔民身边,渔民会把鸬鹚吞进嗉囊的鱼挤出来,然后再把鸬鹚赶下去继续捕鱼。渔民会用小鱼作为奖励,给捕到鱼的鸬鹚论功行赏。这样鸬鹚就知道,只要好好干活,就有好吃的。这样的训练要持续至少一个月,直到鸬鹚完全听从渔民的指挥,才能算是训练成功。

别看鸬鹚个头不大,它们的捕鱼效率非常高。一只鸬鹚一年能捕上千斤的鱼,如果养上几只,那一年的捕鱼量就非常可观了。既然鸬鹚捕鱼效率如此之高,为何还要被禁呢?

鸬鹚捕鱼为何被禁

首先,渔民为了让鸬鹚捕到更多的鱼,常常让它们空腹捕鱼,这导致鸬鹚会不加选择地捕食所有大小的鱼类,包括幼鱼和即将产卵的成鱼,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某些鱼类种群数量的大幅下降,甚至灭绝。对于需要特别保护的鱼类,鸬鹚无法区分,一旦被捕捞,即便渔民将它们放回水中,这些鱼类也很可能因为受到惊吓或伤害而难以存活。

其次,鸬鹚捕鱼多在鱼类繁殖季节,这时候捕捞会吃掉许多带有卵的成鱼,严重影响鱼类的繁殖和种群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因为鸬鹚捕鱼这活儿特别厉害,所以有些人就动了歪脑筋,他们到处抓野生的鸬鹚,导致它们的数量也就越来越少,最后鸬鹚自己成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至于漓江水面上的鸬鹚捕鱼,也是得到了当地相关部门的特批,成为了固定水域上的一种文旅活动,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捕鱼。对此大家又是怎么看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