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1年7月8日)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晕轮效应" — 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晕轮效应(英語:h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光晕效应”、“月晕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首先根据初步印象,然后再从这个印象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特质。也就是,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即是常常以既定印象概全。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或她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或她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例如尖角效应)。

历史[编辑]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

相关实验[编辑]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以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做了一个试验。上课之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临时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接着告知学生有关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况。其中,向一个班学生介绍这位研究生具有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等项品质、向另一班学生介绍的訊息除了将“热情”换成了“冷漠”之外,其余各项都相同。而学生们并不知道,两种介绍间的差别。下课之后,前一班的学生与研究生一见如故,亲密攀谈;另一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冷谈回避。可见,仅介绍中的一词之别,竟会影响到整体的印象。学生们戴着这种有色镜去观察代课者,而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晕轮。

在上世紀70年代,著名社會心理學家Richard Nisbett也論證了“光環效應”這個案例。 Nisbett和Wilson希望調查聽課的學生是如何評判講師的(Nisbett和Wilson, 1977)。學生們被告知這是一項對於評價老師的研究。他們還特別被告知,實驗對於不同的評價是否依賴於學生和某一講師接觸的多少感興趣。這純粹是一個謊言。實際上學生們被分為兩組,他們會分別看兩段關於同一位講師的不同影片。而這位講師正好有很重的比利時口音(這和實驗是很有關的)。其中一組學生看了這位講師和藹而友好地回答了一系列的問題。第二組​​學生看了同一位講師用冷酷而疏遠的語氣回答了同樣的問題。實驗讓我們明確,到底哪一種人格更討人喜歡是十分明顯的。在其中一種人格中講師顯得熱愛教學和學生,而在另一種人格中他看上去更像是一個完全不喜愛教學的權威人物。

在每組學生看完影片之後,他們被要求給這位教師的外表、特殊語言習慣,甚至還有他的口音(特殊語言習慣在兩段影片中是一樣的)打分。與光環效應相一致,看到講師“和藹”形象的學生認為他更有吸引力,他的語言習慣更令人喜愛,甚至他的口音也更加有魅力。 [1]

心理学成因[编辑]

如果以下四點假設成立,那麼更漂亮的人確實更有可能聰明:

更聰明的男性可以獲得更高的地位

更高地位的男性可以與更漂亮的女性生子

智力存在遺傳

漂亮存在遺傳

有證據證明,這四個假設為真[2]。

在心理学角度[编辑]

晕轮效应的形成原因,与人類知觉特征之一——整体性有关。人在知觉客观事物时,并不是对知觉对象的个别属性或部分孤立地进行感知的,而总是倾向于把具有不同属性、不同部分的对象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是因为知觉对象的各种属性和部分是有机地联系成一个复合刺激物的。譬如,闭着眼睛,只闻到苹果的气味,或只摸到苹果的形状,头脑中就形成了有关苹果的完整印象,因为经验弥补了苹果的其它特征,如颜色(绿中透红)、滋味(甜的)、触摸感(光滑的),等等。由于知觉整体性作用,知觉客观事物就能迅速而明了,而用不着逐一地知觉每个个别属性。[來源請求]

内隐人格理论[编辑]

对人知觉时的晕轮效应,还在于内隐人格理论的作用。人的有些品质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比如,热情的人往往对人比较亲切友好,富于幽默感,肯帮助别人,容易相处;而“冷漠”的人较为孤独、古板,不愿求人,比较难相处。这样,对某人只要有了“热情”或“冷漠”的一个核心特征,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补足其他有关联的特征。另外,就人的性格结构而言,各种性格特征在每个具体的人身上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例如,具有勇敢正直,不畏强暴性格特征的人,往往还表现在处世待人上襟怀坦白,敢作敢为,在外表上端庄大方,恳切自然。而一个具有自私自利,欺软怕硬性格特征的人,则会在其他方面表现出虚伪阴险,心口不一,或阿諛奉承,或骄横跋扈。这些特征也会在举止表情上反映出来。于是,人们既可从外表知觉内心,又可从内在性格特征泛化到对外表的评价上。这样就产生了晕轮效应。[來源請求]

參見[编辑]

驗應性偏誤

外貌魅力偏见

關聯謬誤

結晶理論

参考[编辑]

^ 光環效應在人際關係、營銷及績效中的應用:存档副本. [2012-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0).

^ Kanazawa, S; Kovarb, J. Why beautiful people are more intelligent. Intelligence. May 2004, 32 (3): 227–243. doi:10.1016/j.intell.2004.03.003.

查论编認知偏誤認知與決策偏誤

不明確性效應

定錨效應

注意力偏誤

可得性捷思法

從眾效應

巴納姆效應

信念偏誤

偏见盲点

啦啦隊效應

支持選擇偏誤

集群錯覺

鸡尾酒会效应

確認偏誤

相合性偏誤

文化偏误

知識的詛咒

誘餌效應

差異偏差(英语:Distinction bias)

过程时间忽视(英语:Duration neglect)

自我中心(英语:Egocentric bias)

移情隔閡

禀赋效应

不當類比

草率歸納

框架效應

功能固着

投射作用

史學家謬誤

基本归因

达克效应

晕轮效应

难易效应

后见之明

敌对媒体效应

尖角效应

可辨識受害者效應

宜家效應

控制的錯覺

效度的錯覺

錯覺相關

影響力偏誤(英语:Impact bias)

資訊偏誤

妄下结论

公正世界理论

損失趨避

處分效果

多看效應

心靈投射謬誤

負面偏誤

忽略可能性

正常化偏誤

不作为偏误

乐观偏误

鸵鸟效应

結果偏誤

過度自信效應

空想性错视

悲观偏误

規劃謬誤

當下偏誤(英语:Present bias)

迴歸謬誤

自利性

现状偏差

刻板印象

单位偏误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熟悉路線效應

主观验证

倖存者偏誤

雷斯多夫效應

一廂情願

零风险偏误

姓名决定论

生日数字效应

姓名字母效应

統計與機率偏誤

基本比率謬誤

合取谬误

辯護人謬誤

估计量偏差

賭徒謬誤

逆賭徒謬誤

熱手謬誤

檢察官謬誤

选择偏误(英语:selection bias)

多重比較謬誤

德州神槍手謬誤

戲局謬誤

其他偏误

偏误类型(維基數據:Q100912473)

归纳偏置

全文偏误

教育中的偏误(英语:Bias in education)

媒體偏見

虚假平衡

美国新闻媒体与越南战争(英语:United States news media and the Vietnam War)

南亚的媒体偏见(英语:Media bias in South Asia)

美国的媒体偏见(英语:Media bias in the United States)

媒体对阿以冲突的报道(英语:Media coverage of 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媒體對烏克蘭危機的報導

發表偏差

白帽子偏误(英语:White hat bias)

应对方法

认知偏差缓解(英语:Cognitive bias mitigation)

除偏(英语:Debiasing)

判断与决策中的启发式方法(英语:Heuristics in judgment and decision-making)

主题

偏误类型(維基數據:Q100912473)

分類

列表

规范控制数据库:各地

德国

以色列

美国

拉脱维亚